孩子交給安親班之後⋯⋯
作者:KK笑 2018-08-27
我們繳了錢給安親班,是買一份保險?還是為自己當家長的身分買一份安心?
既然因為種種不得不的理由必須把孩子送到安親班,我們應該注意的重點就要放在:「孩子從安親班回來之後,大人還要做什麼嗎?」
大人們都覺得這一天孩子去上學了、放學後還去了安親班,回到家差不多7、8點,吃完路上順便買的便當,差不多就該洗洗睡了。按照這個節奏,把孩子趕上床之後,大人們也累了一天,終於有自己的時間,所以打開手機會平板開始追劇,用3C催眠自己進入睡眠狀態。
看似日常的循環,卻埋下「家庭關係疏離」、「孩子學習倦怠」的隱憂,因為在我看來,第二天到學校的孩子並沒有對每一個展開的新日子有任何雀躍的感覺,早上很多學生是拖著腳步到學校,放學後一臉不甘願的到安親班指定集合地點,準備整批移往下一棟建築物。
所以家長會在懇親會問老師:「那到底要不要送安親班?我知道小朋友很辛苦,但是我們也很無奈呀!」
嘿!我從來都不反對把孩子送到安親班喔!我甚至還覺得在台灣的職場環境和教育體制下,安親班其實也分擔著「家庭」和「學校」在照顧孩子和加強學習的工作,所以對於安親班的存在,我其實覺得是更有效率安排生活的一種考量。
兒子升上四年級,功課變多了,但我的工作量已經沒辦法好好陪伴他寫作業或複習功課,所以接受同事的建議,讓兒子放學後就到安親班,請老師指導他好好完成回家作業,我就能有充裕的時間整理教學上的相關事務。
等到6點下班,接了已經完成作業的兒子,就可以有輕鬆的晚餐時間,梳洗後,我會安排一個小時的「精進課程」,可能是「學科加強」或是「指定閱讀」,然後配合點數,兒子在完成精進課程後就可以用「贏取」的「時間點數」,來玩他喜歡的遊戲。
我們之所以有心機的規劃時間,目的就是把下班、放學後最重要的「家庭時光」切劃出來,讓一家人在忙碌一天後,可以好好的經營親子關係,交換這一天的想法、感受,家人間互相讚美、鼓勵或是安慰,最後帶著療癒的心情好好睡上一覺。我想醒來的隔天,才有繼續前進的能量和目標,因為至少「好好過一天,再把精彩的話題帶回去和家人分享」,就會是一個為新的一天努力的動機呀!
「 安親班」是「工具」,就像手機裡的APP,目的都是為了解決問題,讓我們可以在生活上更便利、在工作上更便捷,最終是為了讓我們在每天的日子裡能有更多時間為自己和家人做安排。千萬別讓「工具」成為依賴,就像我們依賴手機,以為手機可以帶給我們幸福,而忘了「幸福」是要和我們愛的「人」一起經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